皮肤癣菌感染手指屈面、指间及手掌侧皮肤称手癣;感染足趾间、足底、足跟、足侧缘称足癣。手的活动范围较大,身体其他部位有癣难免搔抓,故用手搔抓足癣部位是引起手癣的主要原因,手癣常为单侧,足癣常为双侧。
【病因和临床表现】
手足癣的致病菌90%以上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手足癣在儿童相对少见,青春期以后发病率增加,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临床一般分为三型:
1.水疱型在掌心、指侧或趾间、足底、足侧发生针头至绿豆大的深在性水疱,疱壁发亮、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水疱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的糜烂面,可继发细菌感染。水疱自行干燥后形成白色点状及环形鳞屑。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瘙痒。主要发生在夏季,发病除与真菌的种类(须癣毛癣菌更易引起此型)有关外,还与机体的变态反应有关。易引起癣菌疹,即在身体其他部位发生多数的丘疹或水疱。
2.角化过度型多见,为片状红斑,伴角质弥漫性变厚、粗糙、脱屑,表面覆有鳞屑,边缘尚清楚,中心纹理比较优秀,触之有粗糙感。在虎口处或足跟部形成较深的裂隙和鳞屑,疼痛出血。可向手背或足背发展,形成有鳞屑的斑片。大多干燥无汗。
3.浸渍糜烂型又称间擦型。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基底湿润潮红,糜烂渗液,与念珠菌所致的指间糜烂相似。足的病变常发生在第三、四趾和第四、五趾缝间。由于该处皮肤较薄嫩,相互紧密接触,不透气,易潮湿,局部皮肤浸渍发白,呈腐皮状,揭开腐皮见鲜红色的糜烂面甚至裂隙,伴渗液,继发细菌感染、化脓,形成溃疡。有时发出恶臭,瘙痒难忍。可因搔抓引起淋巴管炎、蜂窝织炎或丹毒,足部疼痛红肿,影响下肢活动。手癣的临床分型没有足癣明显,主要表现为水疱型(或湿疹样型)和角化过度型。同一手足癣患者在不同时期可以某一型为主,如夏季表现为水疱型,冬季表现为角化过度型。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和培养可确定诊断,但需与汗疱疹、慢性湿疹、掌跖脓疱病等鉴别。
影响手足癣疗效的因素很多。致病癣菌分布的广泛性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长期性。在治疗同时还应采取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袜子,不与其他人共用浴具等以免交叉感染,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手足癣要同时治疗。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2017939552@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