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内科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男科
皮肤性病科
五官科
肿瘤科
精神心理科
中医科
骨科
传染病科
其他
生殖科
整形美容
肛肠科
全部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普通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病内科
血液内科
感染内科
风湿免疫内科
心脏科
请选择
胃癌
胃炎
胃溃疡
便秘
肠胃炎
腹痛
慢性腹泻
胰腺炎
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
反流性食管炎
结肠炎
食道癌
胃下垂
酒精肝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胃肿瘤
胆囊炎
结石病
痢疾
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浅表性胃炎
克罗恩病
肠易激综合征
上消化道出血
肠粘连
急性肠胃炎
直肠炎
胃出血
胃穿孔
慢性阑尾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胃肠病
十二指肠损伤
十二指肠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布卡综合症
急性肠炎
急性胃炎
慢性结肠炎
慢性胰腺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涎瘘
溃疡性结肠炎
炎性肠病
环形胰腺
病毒性肠炎
直肠息肉
粘连性肠梗阻
Q
烧心症状该如何缓解
A
缓解烧心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放松心情、及时就医等方式。 1.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柠檬等,这些食物易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烧心症状。可适当吃些面食,面食呈碱性,能中和胃酸,缓解烧心。同时,要注意规律进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胃部负担。 2.改变生活方式:饭后不要立即躺下,至少等待2-3小时后再睡觉。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胃酸反流。避免穿过紧的衣物,尤其是腰部过紧的裤子,以免增加腹部压力,导致胃酸反流。此外,肥胖者应适当减肥,减轻腹部压力。 3.药物治疗:可使用抗酸药,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等,能迅速中和胃酸,缓解烧心症状。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从根本上减少胃酸对食管的刺激。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酸在胃内停留时间,降低反流的可能性。使用药物需遵医嘱。 4.放松心情: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失调。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有助于改善烧心症状。 5.及时就医:如果烧心症状频繁发作、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吞咽困难、呕血、黑便等,可能是患有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烧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合理使用药物、放松心情等方法,多数情况下能有效缓解。但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改善,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接受专业治疗。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27
Q
胃镜活检结果一般多久能出来?
A
胃镜活检出结果的时间受标本类型、检查项目、医院流程、病情复杂程度、医院工作量等因素影响。 1.标本类型:如果是普通的小块组织标本,处理相对简单,出结果时间可能较短;而如果是较大的、需要更精细处理的标本,如包含较多病变组织或结构复杂的标本,处理过程会更繁琐,出结果时间就会延长。 2.检查项目:基础的病理检查,通常流程相对固定和简单,能较快得出结果;若除了基础病理检查,还需进行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特殊检查,由于这些检查步骤多、技术要求高,会使整体出结果的时间大幅增加。 3.医院流程:不同医院有不同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有些医院在标本采集、运输、处理等环节高效有序,各部门之间衔接紧密,能加快出结果的速度;而部分医院流程可能不够优化,存在环节繁琐、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结果出具时间延迟。 4.病情复杂程度:病情简单、病变特征明显的病例,病理医生较容易做出准确判断,出结果较快;但对于病情复杂、病变不典型的情况,病理医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甚至可能需要邀请专家会诊,这就会使结果等待时间变长。 5.医院工作量:医院患者流量大、活检标本多的时候,实验室和病理科的工作负荷重,处理标本的时间会相应增加;而在工作量相对较小的时间段,标本能得到更及时的处理,出结果也会更快。 总之,胃镜活检出结果的时间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一般来说,普通病理检查可能在3-5个工作日出结果,若涉及特殊检查则可能需要1-2周甚至更久。患者应耐心等待结果,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做好后续安排。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27
Q
血液内科
A
血液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较终还是要以医生的诊断为准哦。以下是一些常见血检项目及指标的简单说明,供你参考: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一般是(4.0-10.0)×10⁹/L。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红细胞计数(RBC):成年男性正常范围是(4.0-5.5)×10¹²/L,成年女性是(3.5-5.0)×10¹²/L。增多可能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地区居民等;减少则可能是贫血、失血等原因导致。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正常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血红蛋白降低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根据降低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贫血。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是(100-300)×10⁹/L。血小板增多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减少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有关。 炎症指标 C反应蛋白(CRP):正常参考值一般<10mg/L。在急性炎症、感染、创伤等情况下会迅速升高,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 血沉(ESR):男性正常范围0-15mm/h,女性0-20mm/h。血沉增快可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等。 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1-13秒。PT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使用抗凝药物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为25-37秒。APTT延长见于血友病、肝病、抗凝物质增多等;缩短也可见于高凝状态。 这只是一些基本的解读,具体到你的情况,还需要综合考虑所有指标以及你的临床症状等因素。
张艳凯
副主任医师
开封市中心医院
2025-03-27
Q
胃息肉0.3cm不切除,消化问题会加重吗
A
胃息肉0.3cm不切除是否会加重消化问题,受息肉性质、生长部位、患者个体差异、饮食习惯、是否存在其他胃部疾病等因素影响。 1.息肉性质:胃息肉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通常为良性,多数情况下对消化功能影响较小,不切除可能不会导致消化问题加重。而腺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风险,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逐渐增大,影响胃部正常的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加重消化问题。 2.生长部位:若息肉生长在胃窦部,可能会影响幽门的正常开闭,导致食物排空延迟,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进而加重消化问题。如果生长在胃体等相对宽敞的部位,对食物的通过和消化影响相对较小,不切除时消化问题加重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 3.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胃息肉的耐受性不同。有些患者胃肠道功能较好,即使存在0.3cm的胃息肉,也可能没有明显的消化不适症状,消化问题不会加重。而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且随着时间可能加重。 4.饮食习惯:长期保持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度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即使是较小的胃息肉,也可能导致息肉周围的胃黏膜炎症加重,影响胃部消化功能,使消化问题加重。相反,保持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胃部正常功能,降低消化问题加重的风险。 5.是否存在其他胃部疾病: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胃炎、胃溃疡等其他胃部疾病,胃息肉的存在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胃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原有的消化问题加重。而如果胃部没有其他疾病,单纯的0.3cm胃息肉可能对消化功能的影响相对有限。 综上所述,胃息肉0.3cm不切除是否会加重消化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息肉性质、生长部位、患者个体差异、饮食习惯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胃部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铝碳酸镁等,用药需遵医嘱。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26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专业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
医院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