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内科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男科
皮肤性病科
五官科
肿瘤科
精神心理科
中医科
骨科
传染病科
其他
生殖科
整形美容
肛肠科
全部
耳鼻咽喉头颈科
口腔科
眼科
口腔修复科
口腔正畸科
口腔黏膜科
种植科
请选择
白内障
近视眼
远视眼
红眼病
色盲
沙眼
视网膜病
斜视
青光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神经萎缩
眼底出血
黄斑变性
角膜炎
老花眼
散光
眼外伤
眼底病
弱视
上睑下垂
麦粒肿
干眼症
飞蚊症
视网膜脱落
巩膜炎
失明
Coats病
Graves眼病
中浆
中渗
中间葡萄膜炎
义眼
倒睫
先天性白内障
全葡萄膜炎
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
内眦赘皮
前葡萄膜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圆锥角膜
垂直斜视
外伤性白内障
小睑裂综合征
小角膜
屈光不正
屈光参差
巩膜葡萄肿
接触性睑皮炎
Q
怎样玩手机能在晚上不伤眼
A
在晚上玩手机不伤眼,需注意控制时长、调节屏幕亮度、保持正确姿势、选择合适环境以及适当眨眼和休息等。 1.控制时长:长时间玩手机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和干涩。建议每次使用手机不超过30分钟,然后休息5-10分钟,眺望远方或闭目养神,让眼睛得到放松。 2.调节屏幕亮度:屏幕过亮或过暗都会对眼睛造成刺激。应将手机屏幕亮度调节至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程度,夜间可开启夜间模式或护眼模式。 3.保持正确姿势:不要躺着或侧卧玩手机,这样容易导致双眼视力不均衡。比较好保持坐直的姿势,手机与眼睛保持30-50厘米的距离。 4.选择合适环境:在昏暗的环境中玩手机对眼睛伤害较大。应在有适当照明的环境中使用手机,避免光线过强或过弱。 5.适当眨眼和休息:眨眼可以使泪液均匀地分布在眼球表面,减少眼睛干涩。玩手机时要注意有意识地多眨眼,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做眼保健操,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总之,要想在晚上玩手机尽量减少对眼睛的伤害,需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多关注眼睛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停止并就医。
崔馨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2025-02-25
Q
失明症是否有可行的治疗方法
A
失明症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等。有些失明症可以通过治疗改善或恢复视力,而有些则难以完全治愈。 1.病因:失明的原因众多,常见的有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眼外伤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失明,治疗方法和预后各不相同。 2.病情严重程度:早期发现和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轻度白内障通过手术治疗可能恢复良好视力;但如果视网膜病变发展到晚期,治疗效果可能有限。 3.治疗时机: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青光眼,如果在早期进行干预,控制眼压,能有效保护视神经,减缓视力损害;一旦延误治疗,视神经受损严重,恢复视力的难度就大大增加。 4.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恢复能力通常较强。 5.医疗技术水平:专业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为失明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飞秒激光技术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效果。 总之,失明症能否治疗以及治疗效果如何,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患者一旦出现视力问题,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的眼科就诊,以便尽早明确诊断,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争取较佳的治疗效果。
崔馨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2025-02-25
Q
深度近视的度数标准是怎样的
A
深度近视一般指近视度数较高的情况,通常认为600度及以上的近视属于深度近视。深度近视的形成与遗传、用眼习惯、环境因素、疾病影响、营养状况等有关。 1.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深度近视的成员,个体发生深度近视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由于遗传基因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2.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看书、看电子屏幕等,且不注意休息和调节,容易导致眼睛过度疲劳,引发近视并逐渐加深。 3.环境因素:长期处于照明不足或光线过强的环境中,眼睛为了适应环境会过度调节,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和加深程度。 4.疾病影响:某些眼部疾病,如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可能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导致近视加深至深度近视。 5.营养状况: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1等营养物质,可能影响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对视力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深度近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旦发现近视应及时矫正,以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展。
崔馨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2025-02-25
Q
视网膜病变能否被有效治愈?
A
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病变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患者个体差异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 1.病变类型: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脱离等,其治疗难度和预后有所不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可能有效控制病情;而视网膜脱离若不及时处理,预后通常较差。 2.病情严重程度:轻度的视网膜病变,如仅有少量渗出或微血管瘤,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但如果出现大量出血、黄斑水肿等严重情况,治疗难度增大,恢复效果可能有限。 3.治疗时机: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在病变尚未造成不可逆损伤时进行干预,治愈的可能性更高。 4.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等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年轻人身体机能较好,恢复能力可能更强;而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5.治疗方法的选择: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等)、手术治疗(如视网膜复位术)等。治疗方法的恰当选择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总之,视网膜病变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患者一旦发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争取较佳的治疗效果。
王帅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02-21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专业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
医院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