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先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 主页
  • 视频
  • 语音
  • 文章
  • 问答
  • 擅长

    消化道疾病(包括肝胆胰)的诊治

    简介

    医学博士,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主持工作)。主要科研方向:药物性肝损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先后在上海长海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25年,对消化系统急危重症病例及疑难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熟练胃肠镜检查、经胃肠镜下息肉电切、支架置入、EMR、ESD及ERCP胆管取石、胆管支架置入等技术,擅长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擅长非感染性肝病的诊治。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

    作品展示

  • Q肚子里有气排不出来且特别疼该怎么办

    A  肚子里有气排不出来且特别疼,可能由饮食因素、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肠梗阻、胃肠动力不足等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缓解。   1.饮食因素:进食过多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土豆等,会在肠道内产生大量气体。应减少此类食物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同时,避免边吃饭边说话,防止过多空气进入胃肠道。   2.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生气体。可服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气体排出。也可服用消化酶制剂,如复方消化酶胶囊、米曲菌胰酶片等,帮助消化。   3.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大量繁殖,产生气体。可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   4.肠梗阻: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导致气体无法排出。不完全性肠梗阻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完全性肠梗阻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5.胃肠动力不足:可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促进胃肠蠕动。也可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胃肠动力。此外,还可采用针灸治疗,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   肚子里有气排不出来且特别疼的原因多样,治疗方法也因病因不同而异。若症状较轻,可先通过调整饮食、腹部按摩等方法缓解。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用药需遵医嘱。
    王俊先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28 13:23:47
  • Q六岁小孩口臭的原因是什么

    A  六岁小孩口臭可能由口腔卫生不佳、饮食因素、口腔疾病、消化系统问题、鼻腔及呼吸道疾病等因素引起。   1.口腔卫生不佳:小孩若未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食物残渣易残留在口腔内。这些残渣会被口腔内的细菌分解发酵,产生难闻气味,进而导致口臭。比如,晚上睡觉前不刷牙,经过一夜,口腔内细菌大量滋生,口臭会更明显。   2.饮食因素:如果小孩经常食用大蒜、洋葱等气味浓烈的食物,这些食物的气味会残留在口腔中,引起口臭。此外,过度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且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易造成消化不良,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生异味,通过口腔散发出来。   3.口腔疾病:龋齿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龋洞内容易残留食物,细菌在龋洞内繁殖,会产生腐败气味。牙龈炎也会导致口臭,牙龈发炎时,牙龈组织红肿、出血,细菌滋生,产生异味。此外,口腔溃疡时,溃疡面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也会引发口臭。   4.消化系统问题:小孩胃肠功能较弱,若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在胃肠道内发酵产气,就会引起口臭。胃肠功能紊乱时,肠道蠕动异常,也会导致食物排空延迟,产生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小孩口臭,该细菌会在胃内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从而引起口臭。   5.鼻腔及呼吸道疾病:鼻窦炎时,鼻窦内的分泌物会倒流至咽部,这些分泌物带有异味,会导致口臭。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内可能会有脓栓形成,也会产生口臭。此外,呼吸道感染时,痰液等分泌物在呼吸道内积聚,也可能引起口臭。   六岁小孩口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家长应关注小孩的口腔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若口臭问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带小孩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口腔科或消化内科等科室就诊,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王俊先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28 13:22:50
  • Q烧心症状该如何缓解

    A  缓解烧心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放松心情、及时就医等方式。   1.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柠檬等,这些食物易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烧心症状。可适当吃些面食,面食呈碱性,能中和胃酸,缓解烧心。同时,要注意规律进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胃部负担。   2.改变生活方式:饭后不要立即躺下,至少等待2-3小时后再睡觉。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胃酸反流。避免穿过紧的衣物,尤其是腰部过紧的裤子,以免增加腹部压力,导致胃酸反流。此外,肥胖者应适当减肥,减轻腹部压力。   3.药物治疗:可使用抗酸药,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等,能迅速中和胃酸,缓解烧心症状。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从根本上减少胃酸对食管的刺激。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酸在胃内停留时间,降低反流的可能性。使用药物需遵医嘱。   4.放松心情: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失调。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有助于改善烧心症状。   5.及时就医:如果烧心症状频繁发作、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吞咽困难、呕血、黑便等,可能是患有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烧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合理使用药物、放松心情等方法,多数情况下能有效缓解。但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改善,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接受专业治疗。
    王俊先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27 14:46:51
  • Q胃镜活检结果一般多久能出来?

    A  胃镜活检出结果的时间受标本类型、检查项目、医院流程、病情复杂程度、医院工作量等因素影响。   1.标本类型:如果是普通的小块组织标本,处理相对简单,出结果时间可能较短;而如果是较大的、需要更精细处理的标本,如包含较多病变组织或结构复杂的标本,处理过程会更繁琐,出结果时间就会延长。   2.检查项目:基础的病理检查,通常流程相对固定和简单,能较快得出结果;若除了基础病理检查,还需进行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特殊检查,由于这些检查步骤多、技术要求高,会使整体出结果的时间大幅增加。   3.医院流程:不同医院有不同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有些医院在标本采集、运输、处理等环节高效有序,各部门之间衔接紧密,能加快出结果的速度;而部分医院流程可能不够优化,存在环节繁琐、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结果出具时间延迟。   4.病情复杂程度:病情简单、病变特征明显的病例,病理医生较容易做出准确判断,出结果较快;但对于病情复杂、病变不典型的情况,病理医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甚至可能需要邀请专家会诊,这就会使结果等待时间变长。   5.医院工作量:医院患者流量大、活检标本多的时候,实验室和病理科的工作负荷重,处理标本的时间会相应增加;而在工作量相对较小的时间段,标本能得到更及时的处理,出结果也会更快。   总之,胃镜活检出结果的时间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一般来说,普通病理检查可能在3-5个工作日出结果,若涉及特殊检查则可能需要1-2周甚至更久。患者应耐心等待结果,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做好后续安排。
    王俊先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27 14:45:46
  • Q胃息肉0.3cm不切除,消化问题会加重吗

    A  胃息肉0.3cm不切除是否会加重消化问题,受息肉性质、生长部位、患者个体差异、饮食习惯、是否存在其他胃部疾病等因素影响。   1.息肉性质:胃息肉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通常为良性,多数情况下对消化功能影响较小,不切除可能不会导致消化问题加重。而腺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风险,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逐渐增大,影响胃部正常的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加重消化问题。   2.生长部位:若息肉生长在胃窦部,可能会影响幽门的正常开闭,导致食物排空延迟,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进而加重消化问题。如果生长在胃体等相对宽敞的部位,对食物的通过和消化影响相对较小,不切除时消化问题加重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   3.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胃息肉的耐受性不同。有些患者胃肠道功能较好,即使存在0.3cm的胃息肉,也可能没有明显的消化不适症状,消化问题不会加重。而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且随着时间可能加重。   4.饮食习惯:长期保持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度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即使是较小的胃息肉,也可能导致息肉周围的胃黏膜炎症加重,影响胃部消化功能,使消化问题加重。相反,保持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胃部正常功能,降低消化问题加重的风险。   5.是否存在其他胃部疾病: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胃炎、胃溃疡等其他胃部疾病,胃息肉的存在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胃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原有的消化问题加重。而如果胃部没有其他疾病,单纯的0.3cm胃息肉可能对消化功能的影响相对有限。   综上所述,胃息肉0.3cm不切除是否会加重消化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息肉性质、生长部位、患者个体差异、饮食习惯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胃部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铝碳酸镁等,用药需遵医嘱。
    王俊先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26 14:02:16
  • Q总是消化不良,怀疑幽门螺杆菌,怎么办

    A  总是消化不良怀疑幽门螺杆菌时,需了解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选择合适检查方法、知晓治疗药物、明白治疗注意事项、清楚就诊科室等。   1.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它与多种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感染后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胃胀、口臭等症状。   2.选择合适检查方法:常见的检查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呼气试验和碳-14呼气试验,操作简单、无痛**;胃镜检查,不仅能直接观察胃部情况,还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过,但不能区分是现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3.知晓治疗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为抗生素发挥作用提供有利环境;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能保护胃黏膜;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可杀灭幽门螺杆菌。   4.明白治疗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细菌耐药。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治疗结束后,需在停药一段时间后进行复查,以确定幽门螺杆菌是否被彻底清除。   5.清楚就诊科室: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选择消化内科就诊。消化内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当总是消化不良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要全面了解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知晓治疗药物及注意事项,并前往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就诊。通过科学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才能有效应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维护胃部健康。
    王俊先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21 13:46:11
  • Q胃溃疡是怎样引起的

    A  1、饮食不规律:   较健康的吃饭时间就是一日三餐,早中晚各一顿,这既能保证足够的营养补充,对肠胃也是比较好的保护。由于现在很多人工作压力都非常大,所以根本没有充足的吃饭时间,经常有空闲时才吃上两口,这样对肠胃损害很大,因为肠胃的消化没有规律,时而过量工作没有足够休息时间,时而没有过重,胃酸过多损害胃部,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胃溃疡。   2、经常吃刺激性食物:   像是辛辣、油腻这样刺激性比较大的食物,经常食用肠胃是受不住的。因为胃粘膜是很脆弱的,总是受刺激就会出现损伤。另外,像是茶和咖啡也不建议经常喝太浓的,浓度太大其中的物质也会对胃粘膜造成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胃溃疡。   3、精神紧张:   精神对身体各器官都会有影响,如果总是处于精神紧张中,或者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下,胃部就会分泌胃酸,而胃酸过多是会对胃粘膜造成伤害的。其次,精神紧张时有些人习惯用吸烟来缓解,这其实对胃部也是不好的,尤其是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会对胃部造成严重伤害,很容易演变为胃溃疡。   4、药物影响:   有的时候患上某些疾病之后,需要一段时间内服用某些药物,而有一部分药物的副作用就是胃部不适。这一类药物偶尔吃几次是没什么的,如果经常吃甚至长期服用,则会损伤肠胃,较终导致胃溃疡,所以在选择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对胃部伤害较小的。
    王俊先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18 13:58:27
  • Q上消化道出血能自己好吗?

    A上消化道出血有机会自己好。上消化道出血是否能自愈和疾病类型有关。如果部分病人呕吐咖啡样,且病人自身有一定黏膜修复能力,可以自己恢复;如果病人呕鲜红色血,同时又有黑便,这种情况能不能自愈,需要住院查明出血原因。
    王俊先
    王俊先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2025-03-18 13:56:36
  •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专业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 医院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