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内科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男科
皮肤性病科
五官科
肿瘤科
精神心理科
中医科
骨科
传染病科
其他
生殖科
整形美容
肛肠科
全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儿科
中医妇产科
中医针灸科
中医五官科
中医骨科
中医男科
中医综合
中医脾胃病科
中医肺病科
中医肿瘤科
中医乳腺外科
中医免疫内科
中医内分泌科
中医呼吸科
中医心内科
中医感染内科
中医按摩科
中医消化科
中医皮肤科
中医神经内科
中医老年病科
中医耳鼻咽喉科
中医肛肠科
中医肝病科
中医肾病科
中医血液科
中西医结合科
请选择
肾虚
上火
Q
女性腰痛,中医如何调理
A
女性腰痛在中医看来,多与肾虚、血瘀、寒湿、湿热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中药内服、艾灸、推拿、拔罐等方法进行调理。以下是具体介绍: 1、中药内服 肾虚腰痛: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偏阳虚者伴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症状,可用右归丸加减,以温补肾阳;偏阴虚者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宜用左归丸滋阴补肾。 血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或有腰部外伤史。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或寒冷时加重。治以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方剂可选用甘姜苓术汤加味。 湿热腰痛: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伴有身体困重、小便短赤等。宜清热利湿,舒筋止痛,选用四妙丸加减。 2、艾灸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穴位有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命门等。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例如,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5-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3、推拿按摩 通过专业推拿手法,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紧张的功效。患者俯卧位,医生先以滚法、按揉法在腰部两侧及臀部、下肢等部位操作,以放松肌肉;然后重点按揉肾俞、委中、命门等穴位,以酸胀为度;较后可配合腰椎斜扳法、后伸扳法等,以调整腰椎关节的位置,缓解疼痛。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60分钟。 4、拔罐 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改善肌肉痉挛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腰痛症状。在腰部疼痛部位及相关穴位周围进行拔罐,如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等穴位附近。可采用留罐法,即将火罐吸附在皮肤上并保持10-15分钟;也可根据病情采用走罐法或闪罐法。 5、食疗 可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食疗方。如肾虚腰痛者,可食用杜仲猪腰汤,用杜仲30克、猪腰1对,加水炖煮,食肉喝汤,有补肾壮腰的作用;血瘀腰痛者,可饮用益母草煮鸡蛋,取益母草30克、鸡蛋2个,加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能活血化瘀。 此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和受寒,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生活习惯。如腰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规范治疗。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04-10
Q
新生儿拍不出嗝,中医有哪些调养方法
A
新生儿拍不出嗝,可尝试小儿推拿、艾灸、服用消食药物、腹部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调养方法。 1.小儿推拿:专业医生通过特定手法刺激新生儿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比如补脾经,可将新生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摩腹,以手掌面附着在新生儿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抚摸,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出气体,缓解打嗝困难问题。 2.艾灸: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等作用。可选取神阙穴等穴位,用温和灸的方式,将点燃的艾条一端距穴位约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不灼痛。但艾灸时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新生儿娇嫩皮肤。 3.服用消食药物:若新生儿因消化不良导致拍不出嗝,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消食药物。如保和丸,能消食导滞和胃;小儿化食丸,可消食化滞、泻火通便;健儿消食口服液,具有健脾益胃、理气消食的功效。需注意,用药应遵医嘱。 4.腹部按摩:家长洗净双手,搓热后以新生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这样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气体排出。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不宜过轻或过重。 5.中药贴敷:选用合适的中药制成贴剂,贴于新生儿特定穴位。例如将具有理气和胃作用的中药贴敷于中脘穴,通过皮肤渗透,发挥药物作用,改善胃肠功能,帮助排出嗝气。 新生儿拍不出嗝是常见现象,中医调养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多种选择。小儿推拿、艾灸、服用消食药物、腹部按摩和中药贴敷等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若情况未改善或新生儿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确保新生儿健康。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04-10
Q
中医如何调理子宫血块、避免清宫
A
中医调理子宫血块、避免清宫可从中药调理、针灸治疗、饮食调养、运动锻炼、情绪调节等方面入手。 1.中药调理:一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促进子宫内血块排出。常见的药物有益母草、当归、川芎等。益母草能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子宫收缩力,促进瘀血排出;当归有补血活血的作用,可改善子宫血液循环;川芎能行气活血,缓解因瘀血阻滞引起的腹痛。使用中药调理需遵医嘱,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配伍用药。 2.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子宫收缩,帮助排出血块。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三阴交、血海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培补元气、调理冲任;气海可补气理气;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能调和气血;血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 3.饮食调养: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改善子宫内环境,促进血块消散。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玫瑰花等。山楂能消食化积、活血化瘀;黑木耳有凉血止血、和血养荣的功效;玫瑰花可行气解郁、和血散瘀。同时,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瘀血症状。 4.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对调理子宫血块有一定帮助。可以选择散步、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散步能促进全身气血流通;瑜伽通过各种体式的练习,可调节内分泌,增强子宫功能;太极拳注重身心合一,能调节气息,促进新陈代谢。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5.情绪调节:长期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瘀血症状。保持心情舒畅,可使气血运行顺畅,有利于子宫血块的排出。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中医养生调理子宫血块、避免清宫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中药调理、针灸治疗、饮食调养、运动锻炼和情绪调节相互配合,能更好地促进子宫内血块排出,改善子宫内环境。但如果子宫血块情况严重,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仍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妇产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04-10
Q
同样是肝胃不和,为什么儿童恢复比大人快
A
同样是肝胃不和,儿童恢复比大人快,主要与新陈代谢、肝脏再生能力、病情程度、药物反应、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1.新陈代谢: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速度明显快于成年人。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基础代谢率比成年人高约10%-15%。更快的新陈代谢意味着身体能够更迅速地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同时也能更快地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在肝胃不和的情况下,儿童身体可以更快地修复受损的肝胃组织,促进病情的恢复。 2.肝脏再生能力: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而儿童的肝脏再生能力尤为突出。相关实验数据显示,儿童肝脏在部分切除后,其再生速度比成年人快约2-3倍。当肝胃不和影响到肝脏功能时,儿童的肝脏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功能,从而有助于整体病情的好转。 3.病情程度:一般来说,儿童肝胃不和多是由于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等短期因素引起,病情相对较轻。而成年人可能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因素,导致肝胃不和的病情较为复杂和严重。据临床统计,成年人肝胃不和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比例高达30%-40%,而儿童这一比例仅为5%-10%。病情越轻,恢复自然也就越快。 4.药物反应:儿童对治疗肝胃不和的药物反应通常更为敏感。例如,在使用柴胡疏肝散、舒肝和胃丸、香砂养胃丸等药物时,儿童往往能更快地出现症状改善。临床观察发现,儿童使用这些药物后,症状缓解的时间比成年人平均提前2-3天。这是因为儿童的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更好,能够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5.生活方式:儿童的生活方式相对简单,在患病后更容易遵循医嘱进行调整。他们通常能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也更容易控制。而成年人由于工作、社交等原因,很难完全按照医嘱改变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肝胃不和的恢复至关重要,儿童在这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由于新陈代谢、肝脏再生能力、病情程度、药物反应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在肝胃不和的恢复速度上比大人更快。不过,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出现肝胃不和的症状时,都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04-09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专业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
医院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