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摇晃婴儿会带来哪些危害?

    A  摇晃婴儿的危害包括脑部损伤、眼部损伤、脊柱损伤、颈部损伤、心理行为问题等。   1.脑部损伤:婴儿的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大脑组织较为脆弱,且脑血管也比较脆弱。剧烈摇晃时,大脑在颅骨内会不断地撞击和移动,可能导致脑部血管破裂出血,引发硬膜下血肿。还可能造成脑挫裂伤,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婴儿出现呕吐、嗜睡、抽搐、昏迷等症状,严重时会留下智力低下、癫痫、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2.眼部损伤:摇晃婴儿可能使眼球内的视网膜受到牵拉,导致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出血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婴儿的视力发育,甚至造成永久性的视力损害,如视力下降、失明等。   3.脊柱损伤:婴儿的脊柱还很柔软,椎骨之间的连接也不够稳固。过度摇晃会使脊柱承受较大的压力和扭曲力,容易导致脊柱骨折、脱位或椎间盘损伤。这不仅会引起婴儿疼痛、活动受限,还可能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脊柱畸形等问题。   4.颈部损伤:婴儿的颈部肌肉力量薄弱,无法很好地支撑头部。摇晃过程中,颈部会受到反复的牵拉和扭转,可能损伤颈部的肌肉、韧带和颈椎。轻者会导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重者可能压迫颈部的神经和血管,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5.心理行为问题:长期受到不恰当的摇晃刺激,婴儿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这种不良的经历可能影响婴儿的情绪和行为发展,导致婴儿容易哭闹、烦躁不安、睡眠障碍等,长大后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焦虑等心理行为问题。   摇晃婴儿会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危害。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应避免剧烈摇晃婴儿。如果发现婴儿出现因摇晃导致的异常症状,应及时送往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李冀
    李冀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5-03-18
  • Q五岁宝宝咳嗽老不好该如何处理

    A  五岁宝宝咳嗽老不好,可能是由呼吸道感染、过敏、气道异物、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因素引起。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改善。   1.呼吸道感染:这是宝宝咳嗽常见原因,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入侵呼吸道,引发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咳嗽。一般治疗可让宝宝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药物治疗方面,若是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抗生素;若是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2.过敏:宝宝接触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反应,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呼吸道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咳嗽。要避免宝宝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孟鲁司特钠等抗过敏药物。   3.气道异物:宝宝在进食或玩耍时,可能会将小物品误吸入气道,刺激气道黏膜,引起咳嗽。若怀疑有气道异物,应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支气管镜等方法将异物取出。   4.咳嗽变异性哮喘: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其发病机制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药物进行雾化吸入治疗,以缓解气道痉挛,减轻咳嗽症状。   5.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各种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疾病,可导致鼻后滴流,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治疗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鼻渊通窍颗粒等药物。   五岁宝宝咳嗽老不好原因多样,需仔细观察症状,结合具体情况判断病因。若咳嗽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要注意宝宝的日常护理,帮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李冀
    李冀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5-03-18
  • Q新生儿脑出血吸收期是怎样的情况?

    A  新生儿脑出血吸收期涉及病情发展、影响因素、临床表现、检查手段、治疗措施等方面。   1.病情发展:新生儿脑出血后进入吸收期,意味着出血停止,血肿开始逐渐被机体吸收。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定时间,因出血部位、出血量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小的血肿可能在几周内吸收,而较大的血肿可能需要数月。   2.影响因素: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患儿自身的凝血功能、代谢能力等个体差异会影响吸收进程。如果患儿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吸收缓慢。此外,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状况也很关键,血运丰富的部位吸收相对较快。   3.临床表现:在吸收期,部分患儿可能症状逐渐改善,如原本的烦躁不安、惊厥等症状减轻。但也有一些患儿可能仍存在一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肌张力异常、嗜睡等。这是因为血肿虽然在吸收,但对周围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可能还未完全恢复。   4.检查手段:为了解吸收情况,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头颅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它无创、便捷,可动态观察血肿的大小变化。头颅CT或MRI能更清晰地显示出血部位、范围以及脑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5.治疗措施:在吸收期主要是促进血肿吸收和预防并发症。可使用神经节苷脂、脑蛋白水解物、胞磷胆碱钠等药物,以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需遵医嘱使用。同时,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血糖、电解质等,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存在惊厥等症状的患儿,可使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药物控制症状。此外,还可配合康复治疗,如按摩、被动运动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新生儿脑出血吸收期是一个关键阶段,涉及病情的动态变化、多种影响因素、临床表现的观察、检查手段的应用以及治疗措施的实施。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儿的护理和治疗,定期复查,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黄文渊
    黄文渊 主治医师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2025-03-17
  • Q宝宝多大断夜奶较为科学

    A  宝宝断夜奶的科学时间受睡眠情况、生长发育、消化能力、牙齿健康、喂养情况等因素影响。   1.睡眠情况:随着宝宝月龄增加,睡眠周期会逐渐延长。一般到4-6个月时,部分宝宝夜间睡眠时长能达到5-6小时。如果宝宝夜间睡眠安稳,没有因为饥饿频繁醒来,就具备了断夜奶的睡眠基础。若宝宝夜间频繁醒来,但并非饥饿原因,如因寻求安抚等,也可考虑断夜奶来培养其自主入睡能力。   2.生长发育:4-6个月是宝宝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宝宝开始逐渐添加辅食,从单一的奶类摄入过渡到多样化食物。当宝宝能够较好地适应辅食,并且生长发育指标正常,说明其营养摄入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补充,断夜奶不会影响其生长,这时可以考虑断夜奶。   3.消化能力:宝宝的肠胃功能在不断发育完善。通常到6个月左右,消化能力有所增强,能够在白天摄入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夜间能量需求。如果宝宝消化功能较好,白天进食量充足,夜间对奶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断夜奶也更容易实现。   4.牙齿健康:长期吃夜奶,尤其是含着奶入睡,奶液会残留在口腔中,滋生细菌,增加龋齿的发生风险。一般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乳牙,为了保护宝宝的牙齿健康,在牙齿萌出后可以逐渐尝试断夜奶。   5.喂养情况:如果宝宝在白天能够规律进食,每次奶量摄入充足,并且进食间隔逐渐延长,说明宝宝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喂养规律。这种情况下,宝宝在夜间对奶的依赖会降低,适合断夜奶。   宝宝断夜奶并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科学时间,需要综合考虑睡眠情况、生长发育、消化能力、牙齿健康和喂养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每个宝宝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家长应根据宝宝的实际状况,在合适的时机循序渐进地帮助宝宝断夜奶,以保障宝宝健康成长。
    李冀
    李冀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5-03-17
  • 主页 专业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 医院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