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内科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男科
皮肤性病科
五官科
肿瘤科
精神心理科
中医科
骨科
传染病科
其他
生殖科
整形美容
肛肠科
全部
小儿内科
小儿外科
新生儿科
小儿五官科
小儿精神科
小儿皮肤科
小儿心外科
儿科综合
小儿骨科
儿童保健科
儿童口腔科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
小儿内分泌科
小儿呼吸科
小儿康复科
小儿心内科
小儿整形科
小儿泌尿外科
小儿消化科
小儿眼科
小儿神经内科
小儿神经外科
小儿肾病科
小儿胸外科
小儿血液内科
小儿风湿免疫科
请选择
小儿腹泻
小儿胃炎
小儿肠炎
儿童白血病
手足口病
儿童抽动障碍
奶癣
小儿麻痹症
小儿缺铁性贫血
尿布疹
婴幼儿阴道炎
小儿肥胖
缺血缺氧性脑病
小儿遗尿
儿童口吃
流行性乙型脑炎
儿童保健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小儿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小儿肌营养不良
小儿贫血
狭颅症
小儿蚕豆病
小儿推拿
Q
孩子抵抗力差爱感冒怎么办
A
增强孩子抵抗力、减少感冒频率,可从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预防接种、日常护理等方面入手。 1.均衡饮食:孩子成长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日常饮食中,应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柠檬、草莓等,能增强免疫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像牛奶、鸡蛋、鱼肉等,有助于身体组织的修复和生长;粗粮、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健康。此外,还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抵抗力。 2.充足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孩子年龄不同,所需睡眠时间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幼儿每天需12-14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10-12小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3.适度运动: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幼儿可进行爬行、走路、玩耍等活动;学龄儿童可参加跑步、游泳、跳绳等运动。每周应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4.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有效的方法之一。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带孩子接种各类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有效降低感染相应疾病的风险,减少感冒的发生。 5.日常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教导孩子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或过热。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孩子抵抗力差爱感冒是家长们常见的困扰,通过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预防接种和日常护理等方法,能有效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家长们应重视孩子的健康,从多个方面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李冀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5-03-31
Q
疫情下宝宝舌头有红点怎么回事
A
疫情下宝宝舌头有红点,可能是由上火、舌乳头炎、猩红热、川崎病、手足口病等因素引起。 1.上火:宝宝若喝水较少、食用过多辛辣或油腻食物,易导致上火,使舌头出现红点。日常可让宝宝多吃些清热降火的食物,如绿豆汤、梨等,也可服用金银花露、小儿七星茶颗粒、健儿清解液等药物来缓解症状,但需遵医嘱。 2.舌乳头炎:细菌、病毒感染或局部刺激等可引发舌乳头炎,造成舌乳头红肿,表现为舌头有红点。治疗时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西地碘含片等进行局部消炎,还可补充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药物促进恢复,具体用药要遵医嘱。 3.猩红热:这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宝宝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咽痛,舌头可呈草莓舌样,有红点。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以控制感染,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4.川崎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宝宝除了舌头有红点,还可能出现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治疗上通常需要使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药物,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宝宝的病情由医生制定。 5.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婴幼儿。宝宝口腔黏膜、手、足等部位会出现疱疹或红点,舌头也可能受累。一般症状较轻的可自愈,期间要注意隔离、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若症状较重,可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治疗,用药需遵医嘱。 疫情下宝宝舌头有红点,原因多样。家长应仔细观察宝宝的症状,若红点持续不消失、伴有发热、哭闹不止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黄文渊
主治医师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2025-03-31
Q
孩子中耳炎耳朵疼怎么办
A
孩子中耳炎耳朵疼,家庭急救措施包括缓解疼痛、注意休息、清理耳朵、调节饮食、观察病情等。 1.缓解疼痛:可通过热敷的方式来缓解孩子耳朵的疼痛。用温热的毛巾敷在孩子疼痛的耳朵上,能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感。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止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等,但务必遵医嘱。 2.**休息:让孩子尽量多休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休息时可适当垫高孩子的头部,这样能减少耳部充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3.清理耳朵:如果孩子耳朵内有分泌物,可以使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擦拭外耳道,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耳道。不过,不要深入耳道内部清理,以免将细菌带入更深部位或损伤鼓膜。 4.调节饮食:在孩子患病期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给孩子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炎症。 5.观察病情: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包括疼痛程度是否加剧、是否出现发热、听力下降等情况。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耳内流脓液、剧烈哭闹等症状,说明病情可能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孩子中耳炎耳朵疼时,家庭急救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不适,但这些措施只是暂时的。如果孩子的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或者病情加重,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咽喉科或小儿科就诊,以便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黄文渊
主治医师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2025-03-31
Q
宝宝吃奶时一头汗是否正常
A
宝宝吃奶一头汗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特点、环境因素、喂养方式、疾病因素、体质因素等。 1.生理特点:宝宝的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单位体重的汗腺数量也较多。在吃奶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力气吸吮,这会使身体产生较多热量,而宝宝调节体温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就容易通过出汗来散热,所以吃奶时一头汗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2.环境因素:如果宝宝吃奶时所处环境温度过高、空气不流通或者穿盖过多,会导致身体散热困难,从而引起出汗。比如室内温度在28℃以上,宝宝穿着较厚的衣物吃奶,就很容易满头大汗。 3.喂养方式:喂奶速度过快、奶液温度过高,会让宝宝在吃奶过程中摄入过多热量,身体为了维持正常体温,就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例如,将奶液加热到40℃以上,快速喂给宝宝,可能会使宝宝出汗。 4.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吃奶时多汗,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类宝宝除了多汗,还可能伴有夜惊、烦躁、方颅等症状;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初期或退热过程中,吃奶时也会多汗。 5.体质因素:一些宝宝本身属于多汗体质,即使在正常环境和喂养情况下,也比其他宝宝更容易出汗。这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宝宝吃奶一头汗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也可能是由环境、喂养、疾病或体质等因素引起。如果宝宝出汗过多,同时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热等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理调整宝宝的穿盖,科学喂养。
李冀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5-03-28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专业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
医院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