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内科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男科
皮肤性病科
五官科
肿瘤科
精神心理科
中医科
骨科
传染病科
其他
生殖科
整形美容
肛肠科
全部
小儿内科
小儿外科
新生儿科
小儿五官科
小儿精神科
小儿皮肤科
小儿心外科
儿科综合
小儿骨科
儿童保健科
儿童口腔科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
小儿内分泌科
小儿呼吸科
小儿康复科
小儿心内科
小儿整形科
小儿泌尿外科
小儿消化科
小儿眼科
小儿神经内科
小儿神经外科
小儿肾病科
小儿胸外科
小儿血液内科
小儿风湿免疫科
请选择
小儿腹泻
小儿胃炎
小儿肠炎
儿童白血病
手足口病
儿童抽动障碍
奶癣
小儿麻痹症
小儿缺铁性贫血
尿布疹
婴幼儿阴道炎
小儿肥胖
缺血缺氧性脑病
小儿遗尿
儿童口吃
流行性乙型脑炎
儿童保健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小儿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小儿肌营养不良
小儿贫血
狭颅症
小儿蚕豆病
小儿推拿
Q
9个月宝宝大便干硬是怎么回事
A
9个月宝宝大便干硬根源有饮食结构不合理、水分摄入不足、肠道菌群失调、缺乏运动、疾病影响等。 1.饮食结构不合理:9个月宝宝已开始添加辅食,若辅食中膳食纤维含量过少,如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而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像肉类等,易导致大便干硬。因为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利于排便。 2.水分摄入不足:水分对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若宝宝日常饮水较少,或在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时未及时补充水分,肠道内水分被过度吸收,就会使大便变得干硬。 3.肠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肠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保持平衡。若宝宝因使用抗生素、生病等原因,破坏了肠道菌群平衡,有益菌数量减少,就可能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蠕动功能,导致大便干硬。可适当补充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 4.缺乏运动:9个月宝宝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若活动量过少,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引起大便干硬。家长可帮助宝宝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被动操等。 5.疾病影响: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大便干硬,如先天性巨结肠,由于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排出困难;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使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便秘症状。 总之,9个月宝宝大便干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要关注宝宝的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若大便干硬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黄文渊
主治医师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2025-04-01
Q
儿童心包炎是怎么回事
A
儿童心包炎是儿童时期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都需要家长关注。 1.病因:儿童心包炎病因多样,感染是常见原因,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病毒感染以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多见;细菌感染常见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外伤、药物等也可能引发心包炎。 2.症状:心包炎症状因病情轻重而异。轻症可能仅表现为发热、乏力、精神萎靡等非特异性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胸痛,多为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肩部、颈部等部位;还可能有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包积液增多,压迫心脏及周围组织所致;部分患儿会出现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 3.诊断:医生诊断儿童心包炎需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儿近期是否有感染等情况。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等体征。辅助检查方面,心电图可出现特征性改变;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心包积液的量及部位,是诊断心包炎的重要手段;还可能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心肌酶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4.治疗: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和病情。对于感染性心包炎,需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则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若心包积液量较多,出现心脏压塞症状,可能需要进行心包穿刺抽液或心包切开引流术。同时,患儿需卧床休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5.预防:预防儿童心包炎,要注意增强孩子体质,**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在传染病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场所,防止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降低心包炎的发生风险。 儿童心包炎对孩子健康有较大影响,家长应提高警惕。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知识,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及时就医治疗。一旦怀疑孩子患有心包炎,应尽快带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李冀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5-04-01
Q
4岁宝宝不同阶段的视力有什么变化
A
4岁宝宝视力变化在不同阶段有差异,包括视力发育初期、快速发育期、相对稳定期、视力波动期、视力巩固期等阶段呈现不同特点。 1.视力发育初期:宝宝刚出生时,眼睛结构尚未发育完全,视力很差,仅能感知光和模糊的影像。到1-2个月时,开始能注视眼前较大的物体,并能短暂地追随物体移动。3-6个月,视力逐渐提高,能看清眼前的人脸,对色彩也有了一定的感知。 2.快速发育期:6个月到2岁是宝宝视力快速发育的阶段。此时宝宝的眼球迅速生长,视力明显提升。到1岁左右,能准确抓取眼前的小物体,开始有了一定的深度感知。2岁时,视力大约能达到0.4-0.5。 3.相对稳定期:2-3岁期间,宝宝的视力发育速度相对放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此时视力一般在0.5-0.6之间,能够辨别一些简单的图形和颜色,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更加细致。 4.视力波动期:3-4岁时,宝宝的视力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这是因为此阶段宝宝开始接触更多的外界事物,用眼频率增加,如看绘本、看电视等。如果用眼习惯不好,可能会导致视力暂时下降。但如果能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视力也会继续稳步提升。正常情况下,4岁宝宝的视力可达到0.6-0.8。 5.视力巩固期:4岁之后,宝宝的视力发育逐渐进入巩固期。在这个阶段,只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用眼环境和习惯,避免过度用眼和不良刺激,视力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向正常成人的视力水平靠近。 4岁宝宝的视力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了解这些视力变化阶段,有助于家长及时关注宝宝的视力发育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宝宝的视力。如果发现宝宝视力出现异常,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的眼科就诊,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李冀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5-04-01
Q
孩子抵抗力差爱感冒怎么办
A
增强孩子抵抗力、减少感冒频率,可从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预防接种、日常护理等方面入手。 1.均衡饮食:孩子成长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日常饮食中,应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柠檬、草莓等,能增强免疫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像牛奶、鸡蛋、鱼肉等,有助于身体组织的修复和生长;粗粮、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健康。此外,还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抵抗力。 2.充足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孩子年龄不同,所需睡眠时间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幼儿每天需12-14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10-12小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3.适度运动: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幼儿可进行爬行、走路、玩耍等活动;学龄儿童可参加跑步、游泳、跳绳等运动。每周应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4.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有效的方法之一。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带孩子接种各类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有效降低感染相应疾病的风险,减少感冒的发生。 5.日常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教导孩子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或过热。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孩子抵抗力差爱感冒是家长们常见的困扰,通过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预防接种和日常护理等方法,能有效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家长们应重视孩子的健康,从多个方面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李冀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5-03-31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专业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
医院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