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膀胱肿瘤在临床上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治疗?

    A膀胱肿瘤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要根据疾病来分,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主要做保留膀胱的手术,经尿道采用电切、等离子、激光等切除膀胱肿瘤,术后再依照病理的情况来判断,进行膀胱灌注等后续治疗。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要手术联合化疗,有时候联合放疗,甚至还需要联合免疫治疗,多学科的综合性治疗。
    徐咏梅
    徐咏梅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2025-03-06
  • Q乙状结肠腺癌扩散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

    A乙状结肠腺癌扩散时间受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患者身体免疫力、治疗情况、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1.肿瘤分期:早期乙状结肠腺癌,癌细胞局限于肠壁内,未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扩散概率相对较低,扩散时间可能较晚。而中晚期乙状结肠腺癌,癌细胞已侵犯肠壁外组织或发生淋巴结转移,扩散风险增加,扩散时间可能较早。 2.病理类型:乙状结肠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不同。高分化腺癌的癌细胞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速度慢,扩散时间可能较长。低分化腺癌或未分化腺癌的癌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容易早期扩散。 3.患者身体免疫力:患者身体免疫力强,免疫系统能有效识别和杀伤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扩散时间可能会延迟。相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杀伤能力减弱,癌细胞容易逃脱免疫监视,从而加速扩散。 4.治疗情况:及时、规范的治疗对控制乙状结肠腺癌的扩散至关重要。手术切除是治疗乙状结肠腺癌的主要方法,如果手术能完整切除肿瘤,且切缘阴性,术后再配合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和扩散的风险,延长扩散时间。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 5.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免疫力,延缓乙状结肠腺癌的扩散。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肠道负担,影响肠道正常功能,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缩短扩散时间。 乙状结肠腺癌的扩散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更好地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癌细胞的扩散。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也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徐咏梅
    徐咏梅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2025-03-05
  • Q阴茎癌会出现哪些症状?

    A阴茎癌的症状包括阴茎局部肿物、溃疡、疼痛、分泌物增多、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 1.阴茎局部肿物:早期阴茎癌可能表现为阴茎头、冠状沟或包皮内板处出现小结节或丘疹,质地较硬,随着病情进展,肿物可逐渐增大,形态多样,可呈菜花状、结节状或溃疡状。 2.溃疡:肿物表面可发生破溃,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底部凹凸不平,可伴有出血、渗液等情况。溃疡一般不易愈合,且会逐渐扩大、加深。 3.疼痛:在疾病早期,疼痛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和神经,可引起阴茎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刺痛或剧痛,在排尿、勃起或触碰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4.分泌物增多:阴茎癌患者阴茎头或溃疡处可出现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分泌物的性质可因病情而异,可为脓性、血性或浆液性,且伴有异味。 5.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阴茎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较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初期可活动,随着病情进展,可相互融合,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局部压痛。 6.排尿困难:当肿瘤侵犯尿道时,可导致尿道狭窄,引起排尿困难,表现为尿线变细、射程变短、排尿费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尿潴留。 7.全身症状:晚期阴茎癌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贫血、发热等,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引起的。 阴茎癌的症状多样,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男性应关注自身生殖健康,定期进行自我检查,若发现阴茎出现异常肿物、溃疡、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阴茎癌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徐咏梅
    徐咏梅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2025-03-03
  • Q骨髓移植后患者长期生存受哪些因素影响

    A骨髓移植后患者长期生存受配型相合程度、预处理方案、感染预防与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 1.配型相合程度:供者和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程度至关重要。HLA是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我和非自我的重要标志。配型相合程度越高,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风险就越低。若配型差异较大,免疫系统会将移植的骨髓视为外来物进行攻击,导致移植失败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长期生存。例如全相合移植相较于半相合移植,患者的预后往往更好。 2.预处理方案:预处理是在骨髓移植前对患者进行的一系列治疗,目的是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造血细胞,同时抑制免疫系统,为骨髓植入创造条件。合适的预处理方案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但如果预处理强度过大,可能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伤,影响重要脏器功能;而强度过小,则可能无法彻底清除病灶,导致疾病复发。常见的预处理方案包括化疗、放疗等。 3.感染预防与控制:骨髓移植后,患者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感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在移植前后需要采取严格的感染预防措施,如病房的无菌管理、使用预防性抗感染药物等。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准确地诊断病原体,并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 4.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骨髓移植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供者的免疫细胞攻击受者身体组织和器官引起的。GVHD可累及皮肤、肝脏、胃肠道等多个器官,根据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选择合适的供者、进行免疫治疗等。及时发现和处理GVHD对于患者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5.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患者移植前的基础疾病、年龄、身体机能等因素也会影响骨髓移植后的长期生存。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移植的耐受性较差,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患者如果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也会增加移植的难度和风险,影响预后。 骨髓移植后患者的长期生存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配型相合程度、预处理方案、感染预防与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以及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等都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骨髓移植后的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率。同时,患者在移植后也需要定期复查,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徐咏梅
    徐咏梅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2025-03-03
  • 主页 专业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 医院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