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雅学
武雅学 主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
  • 主页
  • 视频
  • 语音
  • 文章
  • 问答
  • 擅长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诊疗和康复,尤其擅长抑郁症静观认知治疗,以及擅长抑郁症及各类压力相关心理疾病的非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简介

    武雅学,男,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临床擅长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诊疗和康复,尤其擅长抑郁症静观认知治疗,以及擅长抑郁症及各类压力相关心理疾病的非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全国首批静观减压课程和静观认知治疗技术合格老师,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静观学部副主任委员。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咨询心理学》编委委员。...

    作品展示

  • Q心理科属于哪个大的科室类别

    A心理科属于精神心理科这一类别,其涉及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诊断、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内容。 1.心理健康评估:心理科可运用专业心理测评工具和方法,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智力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分析评估结果,能深入了解个体心理状态,为后续心理咨询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心理咨询:针对日常生活中因各种原因产生心理困扰的人群,心理科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倾听其问题和困惑,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探索内心冲突和问题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应对生活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3.心理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心理科开展系统心理治疗。常见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治疗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变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缓解症状,促进心理康复。 4.精神疾病诊断:心理科医生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对各类精神疾病进行准确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精神状态检查、结合必要辅助检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以及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5.心理危机干预:在个体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亲人离世、严重创伤等,出现心理危机时,心理科可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干预人员通过与当事人沟通交流,给予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其稳定情绪,度过危机期,避免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心理科在维护和促进人们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涵盖了从心理健康评估到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多个方面,为不同心理需求的人群提供专业服务。当人们遇到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时,可前往心理科寻求帮助。
    武雅学
    武雅学 主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2025-03-05 14:51:40
  • Q女生突然间感觉吃不饱是怎么回事?

    A女生突然间感觉吃不饱,可能是由生理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等导致。 1.生理因素:在特殊时期,如青春期、月经期,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增加,会导致食欲增强,出现突然吃不饱的情况。此外,进行大量运动后,身体消耗了较多能量,也会使人产生饥饿感,感觉吃不饱。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使身体的能量消耗加快,从而导致食欲亢进,即使吃了很多食物,仍会感觉饥饿。患者还可能伴有心慌、手抖、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治疗上,常用的药物有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卡比马唑等,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身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大脑产生饥饿信号,使人感觉吃不饱。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列本脲、阿卡波糖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 4.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胃酸分泌过多,会加快食物的消化速度,使人容易感到饥饿。患者可能还会伴有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治疗胃肠道疾病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雷尼替丁、枸橼酸铋钾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食欲的调节,导致食欲异常,出现突然感觉吃不饱的情况。有些人还可能会通过进食来缓解不良情绪。对于这种情况,需要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女生突然间感觉吃不饱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果这种情况偶尔出现,且与生理因素相关,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改善。但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检测、胃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严格遵医嘱。
    武雅学
    武雅学 主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2025-03-05 14:51:01
  • Q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A缓解紧张情绪可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心理调节等方式。 1.深呼吸:深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当感到紧张时,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这样可以调节呼吸频率,增加氧气供应,帮助放松身体和大脑,减轻紧张感。 2.转移注意力:可以将注意力从引起紧张的事情上转移开。比如听喜欢的音乐,音乐具有舒缓情绪的作用,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可使人忘却紧张;也可以看有趣的电影或电视剧,沉浸在剧情中,暂时摆脱紧张情绪;还可以阅读一本好书,让自己的思维进入书中的世界。 3.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可以改善情绪,缓解紧张。像散步,在户外悠闲地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能放松身心;跑步,通过有节奏的步伐和呼吸,释放压力;瑜伽,其各种体式和呼吸法有助于调节身体和心理状态,增强身体柔韧性的同时,也能让内心平静下来。 4.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一些药物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例如谷维素,它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内分泌平衡障碍,对缓解紧张焦虑有一定帮助;维生素B1可参与神经传导,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辅助缓解紧张;黛力新能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含量,改善焦虑、紧张情绪。但使用药物必须遵医嘱。 5.心理调节: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有能力应对当前的情况,增强自信心。也可以与他人交流,将内心的紧张和担忧倾诉出来,他人的理解和建议可能会让自己豁然开朗。还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先紧绷身体的各个肌肉群,然后再慢慢放松,感受肌肉从紧张到松弛的变化,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应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若紧张情绪长期无法缓解或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就诊。
    武雅学
    武雅学 主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2025-03-04 16:17:31
  • Q心理素质差容易紧张该如何应对?

    A心理素质差容易紧张可通过心理调节、行为训练、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来改善。 1.心理调节:正确认识紧张情绪,接纳自己容易紧张的状态,避免过度自我指责。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在面临可能紧张的场景前,告诉自己可以应对。运用放松的心理技巧,如冥想,在安静的环境中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减轻紧张感。 2.行为训练:进行模拟演练,针对可能让自己紧张的场景进行多次模拟练习,如模拟演讲、面试等,逐渐熟悉过程,降低紧张程度。采用系统脱敏法,从相对不那么紧张的场景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具挑战性的场景,每次适应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还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提高社交能力和应对紧张的能力。 3.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辅助缓解紧张情绪。如谷维素,它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内分泌平衡障碍,对缓解紧张焦虑有一定作用。维生素B1可以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助于稳定情绪。黛力新可用于轻、中度焦虑和抑郁,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紧张状态。但使用药物需遵医嘱。 4.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适度进行运动,如散步、跑步、瑜伽等,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使人产生愉悦感,缓解紧张情绪。 5.寻求专业帮助:当自我调节效果不佳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能通过专业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分析紧张的原因,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也可以参加相关的心理培训课程,系统学习应对紧张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心理素质差容易紧张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善。心理调节和行为训练能从根本上提高应对紧张的能力,药物治疗可在必要时辅助缓解症状,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而寻求专业帮助能获得更科学有效的指导。综合运用这些方法,逐步提升心理素质,减少紧张情绪的影响。
    武雅学
    武雅学 主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2025-03-04 16:15:32
  • Q癔病能否自我恢复?

    A癔病是否可以自我恢复,受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心理调适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生活环境以及是否有积极应对措施等因素影响。 1.病情严重程度:如果癔病症状较轻,仅偶尔出现短暂的情绪波动、轻微的躯体不适等,在去除诱发因素后,有可能自我恢复。例如,因一次较小的生活挫折引发的短暂癔病发作,可能随着时间推移,患者自身逐渐调整而缓解。但如果病情严重,频繁出现意识障碍、肢体抽搐、长时间的情绪失控等症状,自我恢复的难度较大,往往需要专业的治疗干预。 2.个体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强的人,在面对癔病相关症状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与状态,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比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缓解症状,从而增加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而心理调适能力较弱的人,可能会陷入症状的困扰中无法自拔,导致病情加重。 3.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人的理解、朋友的关心和支持,能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实际的帮助。家人的陪伴和鼓励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朋友的倾听和建议有助于患者释放压力。相反,如果缺乏社会支持,患者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不利于病情的自我恢复。 4.生活环境: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有利于癔病患者的恢复。如果生活环境中充满压力、冲突和不良刺激,如长期的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会持续诱发患者的癔病症状,阻碍自我恢复。而一个安静、舒适、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能让患者身心得到放松,更有利于病情的缓解。 5.积极应对措施:患者自身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主动学习心理调节知识、参加适当的运动和社交活动等,有助于改善病情。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社交活动可以拓宽患者的视野,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而如果患者消极对待,不采取任何积极措施,病情可能会持续发展。 癔病能否自我恢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症状较轻、心理调适能力强、有良好社会支持和积极生活环境的患者,有一定的自我恢复可能。但总体而言,癔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障碍,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以获得更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武雅学
    武雅学 主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2025-03-03 17:51:11
  • Q感到紧张该如何应对?

    A感到紧张时,可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积极自我暗示、适当运动、借助药物等方式缓解,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积极自我暗示、适当运动、借助药物等。 1.深呼吸:当感到紧张时,进行深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深吸气时,让空气充满腹部,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感受腹部逐渐收缩。这样的呼吸方式可以调节身体的生理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因为深呼吸能增加氧气供应,调节神经系统,使身体放松下来。 2.转移注意力:可以将注意力从引起紧张的事情上转移开。比如,观看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中;阅读一本有趣的书籍,跟随书中的故事展开想象;或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让自己的心情随着音乐的节奏放松。通过转移注意力,能够暂时忘却紧张源,缓解紧张情绪。 3.积极自我暗示:用积极的语言鼓励自己,告诉自己有能力应对当前的情况。例如,不断重复“我可以的”“我很放松”等话语。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改变潜意识,增强自信心,从而减轻紧张感。当内心充满自信时,紧张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4.适当运动:进行一些适度的运动,如散步、跑步、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和放松感。同时,运动还能释放压力,让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放松。 5.借助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紧张情绪。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像地西泮、氯氮䓬、硝西泮等,这类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的作用;还有β-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能减轻紧张时的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手抖等;另外,一些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也可用于缓解长期的紧张焦虑情绪。但使用药物必须遵医嘱。 紧张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当出现紧张情绪时,可先尝试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积极自我暗示和适当运动等非药物方法来缓解。若紧张情绪较为严重且持续不缓解,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药物进行治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以达到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
    武雅学
    武雅学 主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2025-03-03 17:50:28
  • Q易怒暴躁焦虑心烦发脾气如何改善

    A易怒暴躁、焦虑心烦发脾气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心理压力、激素变化、睡眠不足、营养不良以及某些疾病等。 1.心理压力:现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来释放压力;也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帮助平静心情。 2.激素变化:在女性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3.睡眠不足:长期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不足,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情绪控制能力下降。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有助于改善睡眠。 4.营养不良: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族、镁、锌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情绪问题。多吃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如全谷物、坚果、绿叶蔬菜、海鲜等。 5.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抑郁症、焦虑症等,也可能导致情绪异常。如果怀疑是疾病引起,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心理评估等。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会使用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药物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则可能会用到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但使用药物务必遵医嘱。 总之,易怒暴躁焦虑心烦发脾气是一种常见的情绪表现,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和睡眠、缓解压力等方法,多数情况下可以有效改善。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武雅学
    武雅学 主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2025-02-28 14:10:13
  • Q早上醒来心慌焦虑的原因有哪些

    A早上醒来心慌焦虑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 1.生理因素:睡眠质量差、晨起时血糖过低、过度疲劳等都可能导致心慌焦虑。睡眠不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和调节功能;血糖过低时,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容易引发心慌;过度疲劳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 2.心理因素: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焦虑情绪等心理状态,在晨起时可能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导致心慌焦虑。 3.疾病因素: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症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都可能引起这种症状。心律失常会使心跳节律异常;冠心病会影响心肌供血;甲亢导致代谢加快;低血糖症影响能量供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氧气摄入。 4.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不佳,如噪音大、温度不适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晨起心慌焦虑。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心慌焦虑,如沙丁胺醇、麻黄碱等。 总之,早上醒来心慌焦虑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这种症状频繁出现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糖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减轻压力等,有助于改善症状。
    武雅学
    武雅学 主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2025-02-27 14:51:51
  •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专业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 医院大全